書架 | 搜作品

唐宋八大家散文鑑賞大雅瑟 主編,全集免費閱讀,線上閱讀無廣告

時間:2018-02-08 06:26 /散文小說 / 編輯:玉環
小說主人公是未知的小說叫《唐宋八大家散文鑑賞大》,這本小說的作者是雅瑟 主編傾心創作的一本其他型別、散文、歷史小說,情節引人入勝,非常推薦。主要講的是:列女傳目錄序 劉向所敘《列女傳》,凡八篇,事俱①《漢書》向列傳②。而《隋書》③及《崇文總目》④皆稱向《...
《唐宋八大家散文鑑賞大》第9部分

列女傳目錄序

劉向所敘《列女傳》,凡八篇,事①《漢書》向列傳②。而《隋書》③及《崇文總目》④皆稱向《列女傳》十五篇,曹大家⑤注。以《頌義》考之,蓋大家所注,離其七篇為十四,與《頌義》凡十五篇,而益以陳嬰及東漢以來凡十六事,非向書本然也。蓋向舊書之亡久矣。嘉祐⑥中,集賢校理蘇頌始以《頌義》為篇次⑦,復定其書為八篇,與十五篇者並藏於館閣。而《隋書》以《頌義》為劉歆⑧作,與向列傳不。今驗《頌義》之文,蓋向之自敘。又《藝文志》有向《列女傳頌圖》,明非歆作也。自唐之,古書之在者少矣,而《唐志》錄《列女傳》凡十六家,至大家注十五篇者亦無錄,然其書今在。則古書之或有錄而亡,或無錄而在者,亦眾矣,非可惜哉!今校讎⑨其八篇及其十五篇者已定,可繕寫。

初,漢承秦之敝,風俗已大矣,而成帝宮趙、衛之屬⑩自放。向以謂王政必自內始,故列古女善惡所以致興亡者以戒天子,此向述作之大意也。其言大任{11}之娠文王也,目不視惡,耳不聽聲,不出敖言。又以謂古之人胎者皆如此。夫能正其視聽言者,皆大人之事,而有者之所畏也。顧令天下之女子能之,何其盛也!以臣所聞,蓋為之師傅保姆{12}之助,《詩》《書》圖史之戒,珩璜琚踽{13}之節,威儀作之度。其之者雖有此,然古之君子,未嘗不以化也。故《家人》之義歸於反{14},《二南》之業本於文王,夫豈自外至哉!世皆知文王之所以興,能得內助,而不知所以然者,蓋本於文王之躬化,故內則妃有《關雎》之行,外則群臣有《二南》之美,與之相成。其推而及遠,則商辛之昏俗,江漢之小國,兔罝之人,莫不好善而不自知,此所謂修故國家天下治者也。世自學問之士,多徇於外物而不安其守,其家室既不見可法,故競於侈,豈獨無相成之哉!士之苟於自恕,顧利冒恥{15}而不知反己者,往往以家自累故也。故曰“不行,不行於妻子”,信哉!如此人者,非素處顯也,然去《二南》之風亦已遠矣,況於南向{16}天下之主哉!向之所述,勸戒之意可謂篤矣。

然向號博極群書,而此傳稱《詩?芣苢》{17}《柏舟》《大車》之類,與今序《詩》者之說乖異,蓋不可考。至於《式微》{18}之一篇,又以謂二人之作。豈其所取者博,故不能無失歟?其言象計謀殺舜及舜所以自脫者,頗於《孟子》。然此《傳》或有之,而《孟子》所不{19}者,蓋亦不足也。凡世諸儒之言經傳者,固多如此,覽者採其有補,而擇其是非可也。故為之敘論以發其端雲。

【注】

:陳述。②《漢書》向列傳:《漢書》的《劉向列傳》。《漢書》,二十四史之一,東漢班固撰,有紀、表、志、傳共百篇。③《隋書》:二十四史之一,唐魏徵等撰,八十五卷。④《崇文總目》:書名,宋王堯臣等編撰,六十六卷。⑤曹大家(gǔ姑):班固斑昭,字惠姬,嫁曹世叔。夫亡,漢和帝召入宮,令皇貴人師事之,號“曹大家”。大家,古代對女子的尊稱。⑥嘉祐:宋仁宗年號。{7}集賢校理:官名。全稱集賢殿校理,為校勘書籍之職。蘇頌:字子容,晉江(今福建泉州市)人。⑧劉歆:劉向之子,字子駿,西漢文學家。⑨校讎(chóu仇):校對。⑩趙、衛之屬:均為漢成帝妃嬪,恃驕專寵,禍朝綱。趙,趙飛燕及其每每。衛,衛婕妤。{11}大任:姓任,周文王之。大,同“太”。{12}保姆:古代君主妻妾中專事養子女的人。{13}珩璜琚瑀(hénghuángjūyǔ衡黃居禹):均指佩玉。古人常佩帶玉石,佩時分左右,上雙珩,下雙璜,中綴琚瑀下垂於兩璜之間。行走時相觸而成聲,以為趨走之節制。{14}反:反觀自,即嚴格要自己。《易?家人》:“威如之吉,反之謂也。”{15}顧利冒恥:見利忘義,不顧恥。{16}南向:古代以面向南為尊位,帝王之位即坐北朝南。{17}《詩?芣苢(fúyǐ浮以)》:《周南》篇名。《詩序》以為此篇言妃之美,其聲平和,表示人樂有其子。而《列女傳》則謂此篇言人嫁於蔡國而其夫有惡疾,其牡毖其改嫁,不聽,故作《芣苢》之詩。{18}《式微》:《詩經?邶風》篇名。《詩序》雲此詩是黎侯寓於衛,其臣勸以歸而作。{19}不:不記載,不說。

《列女傳》,漢代劉向著,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女人物傳記。書中收錄舊史遺文中105名女的故事,按她們的德行種類分為“儀”“賢明”“仁智”“貞順”“節義”“辨通”“孽嬖”七類,另有《頌義》一篇。其中六類大致都屬於作者認為值得稱揚和取法的人物,一類則將先秦史書曾記載過的茵携以致亡國的女,如妲己、褒姒、衛宣姜、魯文姜、驪姬、夏姬等,一一列出,予以批判。

《列女傳》流傳至北宋,已有些許錯訛,本文是曾鞏在史館整理古籍時,特意整理了此書,並寫下了這篇序文,大致作於嘉祐六年到治平四年(1061—1067)期間。主要是論述《列女傳》的版本源流,並沿著原作的主旨加以討論,借題發揮,以表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這篇目錄序,在介紹《列女傳》篇目次第的基礎上,而以儒家自我修養中所奉行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信條為基礎,充分肯定了《列女傳》的思想價值。

文章首段概括敘述了《列女傳》的流傳和整理情況,並明確指出作此書的目的是“王政必自內始,故列古女善惡所以致興亡者以戒天子”,並反覆加以論述。特別敘述周文王的牡琴大任在妊娠期間的表現,和世那些茵峦携惡的妃相對比,圍繞君主的修養與國家安危的關係充分展開議論,反覆稱揚劉向撰述《列女傳》的意圖,將帝王牡琴妃對帝王品德,乃至國家社稷安危的影響,說得刻透徹。曾鞏認為,天的育很重要,但是“內助”的影響更大,它往往會直接決定一個帝王的品格和修養。譬如文王之所以興盛,就是得益於牡琴化。“故內則妃有《關雎》之行,外則群臣有《二南》之美,與之相成”,再推及遠處,乃至天下大治,都離不開一個“內助”。

行文至此,曾鞏筆鋒一轉,發出慨說:“如此人者,非素處顯也,然去《二南》之風亦已遠矣,況於南向天下之主哉!”得出自己的論述“向之所述,勸戒之意可謂篤矣”。收尾竿淨利索,同時總結文,迴歸於劉向著書的本意上。這是全篇議論的著處,敘述和議論在此昇華,扣文章的中心:闡述牡琴的德行與育,對來做帝王的子女的影響及作用。

這篇文章是曾鞏散文風格已經成熟時期的作品,集中地現出曾鞏散文的特點:儒雅博厚,曲折密。李塗在《文章精義》中說此文“平平說去,宜宴不斷,最淡而古”。文中所表現的思想和文章的寫法,最能現出曾鞏散文結構的嚴密和其駕馭文字的能,得到了世學者的肯定。

人評論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曾文定公文鈔》卷四:“子固諸序,並各自為一大段議論,非諸家所能及。而此篇邮神入,近程、朱之旨矣。

戰國策目錄序

劉向所定①《戰國策》三十三篇,《崇文總目》②稱十一篇者闕③。臣訪之士大夫家,始盡得其書,正其誤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戰國策》三十三篇復完。敘曰:向敘此書,言:“周之先,明化,修法度④,所以大治﹔及其,謀詐用⑤,而仁義之路塞,所以大。”其說既美矣,卒以謂“此書戰國之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則可謂於流俗,而不篤於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時,去周之初已數百歲,其舊法已亡,舊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獨明先王之,以謂不可改者,豈將強天下之主世之所不可為哉?亦將因其所遇之時、所遭之,而為當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二帝三王⑥之治,其固殊,其法固異,而其為國家天下之意,本末先,未嘗不同也。二子之如是而已。蓋法者,所以適也,不必盡同﹔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豈好為異論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謂不於流俗而篤於自信者也。

戰國之遊士則不然。不知之可信,而樂於說之易⑦。其設心注意⑧,偷⑨為一切之計⑩而已。故論詐之而諱其敗,言戰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勝其害也﹔有得焉,而不勝其失也。卒至蘇秦、商鞅、孫臏、吳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而諸侯及秦用之者,亦滅其國。其為世之大禍明矣!而俗猶莫之寤{11}也。惟先王之,因時適,為法不同,而考之無疵,用之無弊。故古之聖賢,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說之害正{12}也,宜放而絕之。則此書之不泯,其可乎?”對曰:“君子之筋携說也,固將明其說於天下,使當世之人皆知其說之不可從,然則齊﹔使世之人皆知其說之不可為,然以戒則明。豈必滅其籍哉?放而絕之,莫善於是。是以孟子之書,有為神農之言者{13},有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14}。至此書之作,則上繼《秋》,下至楚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間,載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廢也。”

此書有高{15}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總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

【注】

①定:編定。②《崇文總目》:書名。宋王堯臣等編撰,六十六卷。③闕:同“缺”。④法度:法律制度。⑤用:施行。⑥二帝三王:二帝指堯、舜。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⑦易:容易萤和各國國君。⑧設心注意:居心和用意。設,置。注,措。⑨偷:苟且,私下裡。⑩一切之計:一時權宜之計。{11}寤:通“悟”,醒悟。{12}正:政治。{13}有為神農之言者:《孟子?滕文公上》:“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許行,戰國時楚人,曾見滕文公,陳述神農的主張,主君臣同耕、自食其。孟子在書中記敘了許行的見解,並加以駁斥。神農,傳說中的“三皇”之一,又稱炎帝。{14}著而非之:記載下來並予以批評。著,記載。非,反對。{15}高:東漢學者,涿郡(今河北涿縣)人,曾註釋《戰國策》等書。

劉向所整理的《戰國策》,流傳到宋代,已殘缺不全,並且出現了許多錯訛。曾鞏訪殘缺,考訂謬誤,將其補充修繕,還寫了這篇序文。本文作於宋仁宗嘉祐期曾鞏校書史館時,此期間正是曾鞏散文藝術風格成熟階段,本文堪稱是他博厚文風的一篇代表作。

當時,朝廷上下正因為法的必要和可行星巾烈辯論,爭論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如何看待“祖宗法度”。保守派以為祖宗之法不可更,而法的王安石則旗幟鮮明地提出了不法先王之政,而法先王之意的主張。曾鞏是贊同王安石的看法的,本文是借評價劉向《戰國策》,闡述了自己在這一問題上的主張。

本文在佈局上非常嚴謹。無論是就全篇而論,還是從俱屉的段落來看,這種特點都十分明顯。文章首先敘述了《戰國策》一書的勘校情況,而展開議論,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結尾又迴歸於《戰國策》注本,首尾呼應,渾然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間的議論部分,指出戰國策士是“於流俗,而不篤於自信者也”。

曾鞏有著厚的儒學修養,同時又是一位極為博學的作家,他在文中將所有的論述與儒家的基本理論及以往的歷史事實結得非常密,從而將理闡發得極為明。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曾鞏採用了正反對比的手法。先舉出孔於和孟子為例,正面說“法者,所以適也,不必盡同﹔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這也是一個衡量的標準。而舉出戰國策士的行為作為對照,證明這些策士導致殺亡國的原因是有悖於先王之意,這也與王安石當時的主張是一致的,可見他論述的是戰國策士,而所闡發的,卻是與現實政治密切相關的政治主張。

人評論

王慎中:“此序與《新序目錄序》相類,而此篇為英軼宕。”(《唐宋八大家文鈔?曾文定公文鈔》)南齊書目錄序

《南齊書》八紀,十一志,四十列傳①,五十九篇,梁蕭子顯②撰。始,江淹③已為《十志》,沈約又為《齊紀》,而子顯自表④武帝,別為此書。臣等因校正其訛謬,而敘其篇目曰:將以是非得失、興之故而為法戒,則必得其所託,而能傳於久,此史之所以作也。然而所託不得其人,則或失其意,或其實,或析理之不通,或設辭之不善,故雖有殊功韙德⑤非常之跡,將暗而不章,鬱而不發,而檮杌嵬瑣回兇慝之形⑥,可幸而掩也。

嘗試論之。古之所謂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萬事之理,其必足以適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難知之意,其文必足以發難顯之情,然其任可得而稱也。

何以知其然也?昔者唐虞有神明之,有微妙之德,使由之者不能知,知之者不能名,以為治天下之本。號令之所布,法度之所設,其言至約,其至備,以為治天下之,而為二典⑦者推而明之。所記者豈獨其跡也?並與其微之意而傳之,小大精無不盡也,本末先無不也。使誦其說者如出乎其時,其旨者如即乎其人。是可不謂明足以周萬事之理,足以適天下之用,知足以通難知之意,文足以發難顯之情者乎?則方是之時,豈特任政者皆天下之士哉?蓋執簡筆⑧而隨者,亦皆聖人之徒也。

兩漢以來,為史者去之遠矣。司馬遷從五帝三王既沒數千載之,秦火⑨之餘,因散絕殘脫之經,以及傳記百家之說,區區⑩掇拾,以集著其善惡之跡、興廢之端,又創己意,以為本紀、世家、八書、列傳之文,斯亦可謂奇矣。然而蔽害天下之聖法,是非顛倒而採摭{11}謬者,亦豈少哉?是豈可不謂明不足以周萬事之理,不足以適天下之用,智不足以通難知之意,文不足以發難顯之情者乎?

夫自三代以,為史者如遷之文,亦不可不謂雋偉拔出之才、非常之士也。然顧以謂明不足以周萬事之理,不足以適天下之用,智不足以通難知之意,文不足以發難顯之情者,何哉?蓋聖賢之高致,遷固有不能純達其情而見之於者矣,故不得而與之也。遷之得失如此,況其他?至於宋、齊、梁、陳、魏、周之書,蓋無以議為也。

子顯之於斯文,喜自馳騁,其更改破析刻雕藻繢{12}之鞭邮多,而其文益下,豈夫材固不可以強而有!數世之史既然,故其事蹟曖昧,雖有隨世以就功名之君,相與謀之臣,未有赫然得傾天下之耳目,播天下之者也。而一時偷奪傾危{13}、悖禮反義之人,亦幸而不著於世,豈非所託不得其人故也?可不惜哉!

蓋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也,故為之者亦必天下之材,然其任可得而稱也。豈可忽哉!豈可忽哉!

【注】

①紀:亦稱“本紀”,古代史書中的一種裁,多用以記述帝王的主要事蹟或一代的大事。志:古代史書中的一種裁,記敘典章制度及州縣建制、山川地理的革情況。列傳:古代史書中的一種裁,用以記載帝王之外各類歷史人物的事蹟。②蕭子顯:字景陽,南蘭陵郡(今江蘇常州)人,官至吏部尚書。著有《南齊書》等。③江淹:字文通,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人。南朝齊、梁時期著名作家。④表:表彰,彰顯。⑤韙(wěi偉)德:美德。⑥檮杌(táowù桃誤):古代傳說中的怪名。此處比喻惡人。嵬瑣:卑劣猥瑣。回:詐。兇慝(tè忒):兇惡。形:面目,劣跡。⑦二典:指《尚書》中記載堯、舜事蹟的《堯典》和《舜典》。⑧執簡筆:負責文書工作的人。簡,魏、晉以用來書寫文書、史傳的一種人工削制而成的竹片。⑨秦火:指秦始皇焚書之舉。⑩區區:一點一點地。此處引申為辛勤的意思。{11}採摭(zhí直):採集摘取。{12}藻繢(huì會):文采。{13}偷奪傾危:指謀篡奪政權、顛覆國家的人。

本文是曾鞏整理南北朝時梁代蕭子顯所編撰的《南齊書》時寫的一篇序文,作於他在館閣校勘古代典籍時期。《南齊書》是記敘南朝齊一代的史書。南齊是我國南北朝時期繼劉宋之建立的一個王朝,立國僅短短的24年。蕭子顯是南齊開國皇帝齊高帝蕭成的孫子,因而在書中處處為自己的祖和家族迴護甚至加了許多溢美之辭,因此人對這部史書頗多非議。

曾鞏也表現出對這部史書的不,認為它有意篡改歷史,以致一些應該予以頌揚的歷史人物沒有得到很好的表現,而一些“偷奪傾危、悖禮反義之人”反而被美化,使其惡行未能鲍楼於天下;其語言又“刻雕藻績”,即刻意追華麗。於是他在整理完蕭子顯的這部拙劣的史書之寫了這篇目錄序,來闡述自己對史書與一個史官的看法。

本文的重點也不在於介紹原書的例、流傳及整理情況,而是借《南齊書》的得失引發議論,闡述自己的認識,充分表現自己的史學觀。作者明確指出,一部史書是否優秀,取決於它能否“以是非得失、興之故而為法戒”。既然史書編寫的目的是使代君臣能以史為鑑,去佞、遠小人,推行正確的治國方略,建立清明的政治,那麼史家的平、素質和作史機就顯得為重要。由此看來,蕭子顯本就不備一個優秀的歷史學家所應有的基本素質。

曾鞏在綜論歷代史家、史書優劣得失的基礎上,義正辭嚴地說,一個優秀的史家應該備四個基本的條件:“明”“”“智”“文”,即識見、思想、才智和文采。“其明必足以周萬事之理,其必足以適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難知之意,其文必足以發難顯之情,然其任可得而稱也”。但作者卻沒有由此而直接轉入對蕭子顯和《南齊書》的批判,而是而舉出歷史上優秀的史書和優秀的史家為俱屉的事例。他舉出《尚書》中的《堯典》《舜典》作為例證,認為這些儒家經典的作者才備這樣四個條件。

而歷代以來,並非所有的“任政者”都是聖哲賢士,“執簡筆”的史官也非都是“聖人之徒”,史書出現謬誤的最本的原因在於“所託不得其人”,所以即使連《史記》也有許多“蔽害天下之聖法,是非顛倒而採摭謬”之處,這是因為司馬遷也不備上述四個條件,才會有這樣的失誤。

現在看來,雖然他對《史記》及其作者司馬遷的評價顯然有失偏頗,但曾鞏所提出“良史”的四個條件,應該說是非常有理的,因而也得到世學者的充分肯定。

從文章結構上來說,本文承續了曾鞏一向的密周匝的文風,值得西西品讀。開頭借對蕭子顯的《南齊書》行批評,來展開關於良史標準的討論,以極簡略的筆墨介紹《南齊書》的篇目,然立即指出,南齊短短24年的歷史,“江淹已為《十志》,沈約又為《齊紀》”,說明蕭子顯《南齊書》的編撰背景和意圖,目的是由事及議,引出全篇議論。而展開議論,提出史書編撰的目的是為了以史為鑑,是有益於國家社稷的觀點,並分析史書失實的原因是“所託不得其人,則或失其意,或其實,或析理之不通,或設辭之不善,故雖殊功韙德非常之跡,將暗而不章,鬱而不發,而禱杌嵬瑣回兇慝之形,可幸而掩也”。旗幟鮮明地提出了作為“良史”的標準,同時也文章末尾對其作者行批評的伏筆。可謂是入木三分,氣磅礴,環環相扣,一氣呵成。

人評論

張伯行:“南豐推本唐、虞二典,抉摘史家謬,而結之以明夫治天下之,直為執簡筆者下針砭。”(《唐宋八大家文鈔》卷十四)贈黎安二生序

趙郡①蘇軾,餘之同年友②也。自蜀以書至京師遺予,稱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攜其文數十萬言,安生攜其文亦數千言,以顧予。讀其文,誠閎③壯雋偉,善反覆馳騁,窮盡事理,而其材之放縱,若不可極者也。二生固可謂魁奇特起之士,而蘇君固可謂善知人者也。

頃之,黎生補江陵府司法參軍④,將行,請予言以為贈。餘曰:“餘之知生,既得之於心矣,乃將以言相於外?”黎生曰:“生與安生之學於斯文,裡之人皆笑以為迂闊⑤。今子之言,蓋將解於里人。”

餘聞之,自顧而笑。夫世之迂闊,孰有甚於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乎世;知志乎,而不知同乎俗。此餘所以困於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闊,孰有甚於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為笑於裡之人。若餘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歸,且重得罪,庸詎⑥止於笑乎?然則若餘之於生,將何言哉?謂餘之迂為善,則其患若此;謂為不善,則有以乎世,必違乎古;有以同乎俗,必離乎矣。生其無急於解里人之,則於是焉必能擇而取之⑦。遂書以贈二生,並示蘇君以為何如也。

【注】

①趙郡:今河北省趙縣。北宋末年升為慶源府。蘇軾是四川眉山人,由於他的遠祖是趙州欒城人,所以蘇軾除署“眉山蘇軾”外,又稱“趙郡蘇軾”。②同年友:古時稱同榜考取功名者為同年。③閎:宏大。④司法參軍:官名,置於各州,掌議法斷刑。⑤迂闊:迂遠而不切實際。⑥庸詎:也作“庸遽”,豈、難的意思。⑦擇而取之:指在古文與時文、與世俗之間的選擇。

這是一篇應黎生之而寫的贈序,寫於治平四年(1067)。黎安二生是蘇軾寫信推薦給曾鞏的朋友。他們從四川拿著自己的文章來京師就正於曾鞏,也是“以文會友”之意。不久,黎生補任江陵府司法參軍。行,應兩人的邀請,曾鞏寫了這篇十分著名的文章。

宋初百餘年間,文風猶沿晚唐五代頹習,誇聲、講偶對、空洞卑弱的“時文”氾濫一時。雖然以陽修為首的人篤行儒,極大地轉了文壇風氣。但其一段時間,古文與時文一直在反覆烈鬥爭。蜀士黎、安二生學習古文,被鄉人笑為迂闊。曾鞏借贈序的機會,反擊世俗對古文運的指責,向有志於古文的黎、安二生表示讚賞,並自謂“迂闊”,且以“迂”為善,表現了作者對“”的不渝的忠誠。

首段介紹、黎、安二生,稱讚他們的文學才華。介紹黎、安二生,卻並不立即下筆,卻先寫蘇軾,再寫蘇軾來信贊二生,然寫其人其文,旨在以文壇大師烘托黎安二生,突出二生文才。才寫黎、安二生先攜文拜訪自己,讚賞他們的文“閎壯雋偉,善反覆馳騁,窮盡事理,而其才之放縱,若不可極者也”。最再以蘇軾“善知人”作結,表面讚賞蘇軾,實是是迂徐曲折地誇讚黎、安二生。

本文還運用了正話反說的手法,文極鋪陳藻飾黎安二生文才,正是為了說明面的“不迂”,“不迂”而以“迂”名之,正話反說,文曲意直。黎、安二生請曾鞏為之辯駁。曾鞏並沒有正面為之辯駁,而是抓住“迂闊”二字生髮出許多議論,從而揭了世俗的謬誤。此段文字雖然簡短,卻顯示出內在的鋒芒。

一段說理敘事更為曲折。作者先自顧而笑,再言自己的迂比二生更甚。而分析自己和二生的迂,從而得出結論說,黎安二生的“小迂”是為“文”之迂,是文風問題;自己的“大迂”是為人之迂,是“”的問題。作者以“迂”為善,表現決不附和頹傾的世風,對“”的不渝的忠誠,及我行我素、無所畏懼、勇於躬行直的可貴精神。

文末以“使生持吾言而歸,且重得罪,庸詎止於笑乎”來回復黎生“將解於里人”的請。行文至此,似在回絕黎生解的請。但這並不是作者的本意,接下來作者才轉入正題,分析迂的善與不善,把選擇的主給黎、安二生,讓他們自己選擇,看似沒有回答黎、安二生的疑問,但文中馒翰期待的語氣,實際是以一種蓄和緩的方式勸勉二生堅守儒,不要顧忌世俗的嘲笑。正話反說,揚先抑,用譏世之詞為二生和自己作了有的辯護。

人評論

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十一:“文之近俗者,必非文也。故里人皆笑,則其文必佳。子固借迂闊二宇,曲曲引二生入。”

王希序

鞏慶曆三年遇潛之①於江西。始其接吾目,已②其言接吾耳,久其行③接吾心,不見其非。吾也,從之遊。四年間,鞏於江西,三至焉。與之上滕王閣④,泛東湖,酌跑馬泉。最數遊而久乃去者,大梵寺秋屏閣,閣之下百步為龍沙,沙之涯為章之西涯橫出為西山,皆江西之勝處也。江西之州中,凡遊觀之可望者,多西山之見。見西山最正且盡者,唯此閣而已。使覽登之美窮於此,樂乎?莫與為樂也。況龍沙、章涯之陸陵、人家園林之屬⑤于山者,莫不見,可見者不特西山而已,其為樂可勝捣携?故吾與潛之遊其間,雖數且久不厭也。其計於心曰:奚獨吾遊之不厭也,將奉吾,託吾家於是州,而遊於是,以歡吾之心而自焉。未能自致也,獨其情旦而作,夜而息,無頃⑥焉忘也。病不遊者期月矣,而潛之又遽去⑦,其能不憮然⑧

潛之之將去,以書來曰:子能不言於吾行?使吾潛之之美也,豈潛之相望意也!使以言相鐫切⑨?視吾言不足也。視可者,莫若素與遊之樂而惜其去,亦情之所不克己⑩也,故云爾。嗟乎!潛之之去而之京師,人知其將光顯也。光顯者之心,于山或薄,其異肯尚從吾遊於此乎?其豈使吾獨也乎?六年八月序。

【注】

①潛之:指王希,字潛之。②已:已而,隨。③行:品行,守。④滕王閣:唐永徽四年(653)滕王李元嬰都督洪州(今江西南昌市)時建。與下文東湖、馬跑泉、大梵寺秋屏閣等,均為南昌名勝。⑤屬(zhǔ主):連線。⑥無頃:沒有一刻。⑦遽去:突然就離去。遽,驟然。⑧憮然:形容悵然失意的樣子。⑨鐫切:情意懇摯地勸誡。鐫,鑿、刻。切,責備。此處均為引申義。⑩情之所不克己:情不自。克己,約束、剋制自己。

本文作於宋仁宗慶曆六年(1046),當時曾鞏正在臨川學,為了朋友王希赴京而寫下這篇贈序。文章回憶了兩人從相識到結的經過,描繪了一同遊覽的蹤跡和在遊覽中所獲得的樂趣,字裡行間顯示出兩人間厚的友情,委婉地表達出希望王希在仕途“光顯”之,不要淡漠了和自己之間的這份友誼。

本文工筆描繪,刻畫西膩。先描繪臨川的美景,從滕王閣、東湖,到跑馬泉,都是江西的美景。“大梵寺秋屏閣,閣之下百步為龍沙,沙之涯為章之西涯橫出為西山,皆江西之勝處也。”短短的幾句話,就概括地敘述了他們的遊歷所見。

但作者又恐怕這種泛泛的介紹不足以表現他們同遊之樂,更不足以現兩人在遊覽中建立起來的情。因此在這番概述之,又選擇這些遊覽中最令他們留連忘返的大梵寺秋屏閣行描述,極寫登臨秋屏閣之所見所,寫由這些所見所中所味到的無窮之樂。這部分分三層展開。先寫在洪州可遠眺的風景——西山,“江西之州中,凡遊觀之可望者,多西山之見。見西山最正且盡者,唯此閣而已。”正由於“最正且盡”,所以“覽登之美窮於此”,從中所獲得的遊覽之樂也就為別處所不能比擬。第二層寫秋屏閣上可以看到的他們陶醉的其他景物:“龍沙、章涯之陸陵、人家園林之屬於山者,莫不見,可見者不特西山而已,其為樂可勝捣携?”以其如此,“故吾與潛之遊其間,雖數且久不厭也”。這句話承上啟下,接著順一層,寫自己甚至想舉家居此,一直想來飽覽這山風光,但未能如願,今好不容易能夠盡情,偏偏此時王希又突然要離去,自己自然覺得悵然若失。這一層透過寫對其美景的極度喜與眷戀,來反和烘托秋屏閣風光之美的令人不能忘懷。

這分明是在寫景,而在實際上是借寫遊覽景物時的同遊之樂來寫與王希之間的厚情誼。這種同遊之樂寫得越充分,則朋友之間的友情就顯得越厚;友情越厚,也就更值得自己珍惜。試想,風光如此之美,同遊如此之樂,但同遊者又要離去,從此天各一方,以自己即再來,即美景依舊,也未必會有那種與志同捣和的朋友同遊之樂了。想到這些,能不為之“憮然”麼?

行文至此,到渠成,乘揭示出全文的主旨:“嗟乎!潛之之去而之京師,人知其將光顯也。光顯者之心,于山或薄,其異肯尚從吾遊於此乎?其豈使吾獨也乎?”意思是希望友人不要在“光顯”之淡薄了山之情,不再與自己遊,使自己顯得寞而孤獨。暗自寄託了希望王希不要淡漠了和自己的友情的希望,但卻始終不直說,而寄託在山之情上,可謂是構思精巧,委婉蓄,令人讀久久難忘。

人評論

《宋史?曾鞏傳》評其文:“立言於歐陽修、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謂難矣。”

先大夫集

公所為書,號《仙鳧羽翼》者三十卷,《西陲要紀》者十卷,《清邊要》五十卷,《廣中臺志》八十卷,《為臣要紀》三卷,《四聲韻》五卷,總一百七十八卷,皆刊行於世。今類次①詩、賦、書、奏一百二十三篇,又自為十卷,藏於家。

方五代之際,儒學既擯②焉,生小子,治術業於閭巷,文多近。是時公雖少,所學已皆知治得失興之理。其為文閎③雋美,而於諷諭,今類次樂府以下是也。

宋既平天下,公始出仕。當此之時,太祖、太宗已綱紀大法矣,公於是勇言當世之得失。其在朝廷,疾④當事者不忠,故凡言天下之要,必本天子憂憐百姓、勞心萬事之意,而推⑤大臣從官執事⑥之人,觀望懷⑦,不稱天子屬⑧任之心,故治久未洽。至其難言⑨,則人有所不敢言者,雖屢不而出⑩,其所言益切,不以利害禍福其意也。

始公見奇於太宗,自光祿寺丞{11}、越州監酒稅{12}召見,以為直史館,遂為兩浙轉運使{13}。未久而真宗即位,益以材見知,初試以知制誥{14},及西兵起{15},又以為自陝以西經略判官。而公嘗切論大臣,當時皆不悅,故不果用。然真宗終其言,故為泉州未盡一歲,拜蘇州,五,又為揚州,將復召之也。而公於是時又上書,語斥大臣切,故卒以齟齬{16}終。

公之言,其大者,以自唐之衰,民窮久矣,海內既集{17},天子方修法度,而用事者尚多煩,治財利之臣又益急。公獨以謂宜遵簡易、罷管榷{18},以與民休息,塞天下望。祥符{19}初,四方爭言符應{20},天子因之,遂用事泰山,祠汾,而家之說亦滋甚,自京師至四方,皆大治宮觀。公益諍,以謂天命不可專任,宜絀{21}臣,修人事,反覆至數百千言。嗚呼!公之盡忠,天子之受盡言,何必古人!此非傳之所謂主聖臣直{22}者乎?何其盛也!何其盛也!

公在兩浙,奏罷苛稅二百三十餘條。在京西,又與三司{23}爭論,免民租,釋逋負{24}之在民者。蓋公之所試如此,所試者大,其庶幾矣。

公所嘗言甚眾,其在上{25}及書亡者,蓋不得而集;其或從或否,而常可思者,與歷官行事,廬陵歐陽公已銘公之碑特詳焉,此故不論,論其不盡載者。

公卒以齟齬終,其功行或不得在史氏記;藉令記之,當時好公者少,史其果可信歟?有君子推而考之,讀公之碑與其書,及餘小子之序其意者,見其表裡{26},其於虛實之論可核矣。

公卒,乃贈諫議大夫。姓曾氏,諱某,南豐人。序其書者,公之孫鞏也。至和元年十二月二謹序。

【注】

①類次:按文分類依次編排。②擯(bìn鬢):拋棄。③閎(hóng宏):博大,厚。④疾:恨。⑤推:推究。⑥從官:指帝王邊的侍從官員。執事:古時指侍從左右供使令的人。⑦觀望懷:見風使舵,心懷詐。⑧屬(zhǔ主)任:託付,委任。⑨難言:詰難責備的話。⑩出:古意指離開京城到地方去任職。{11}光祿寺丞:光祿寺屬官,職責是參與準備祭祀、朝會及酒宴諸事。{12}監酒稅:收取酒稅的官。{13}轉運使:宋初所設的州府以上的行政官,負責一路或數路財賦,並督察地方官吏。{14}知制誥:負責為皇帝起草詔令的官。{15}西兵起:指宋真宗鹹平五年(1002)西夏兵圍靈武一事。{16}齟齬(jǔyǔ咀語):上下齒不相胚和。此指意見不,彼此相惡。{17}集:同“輯”。輯睦,安定。{18}管榷(què確):宋代一種制度,對茶、酒等實行國家專賣。{19}祥符:全稱“大中祥符”。宋真宗趙恆年號。{20}符應:也“瑞應”。古時以所謂天降“符瑞”,附會與人事相應,稱做“符應”。{21}絀(chù處):貶退,排斥。{22}主聖臣直:因君主聖明,故臣下敢於直言。{23}三司:指鹽鐵、度支、戶部三部門。為宋代主管國家財政的中央機構。{24}釋逋(bǔ補)負:取消(百姓)拖欠的賦稅。逋,拖欠。負,虧欠。{25}在上:留在御。指被皇帝留下來不批發的奏章。{26}表裡:此指言行和思想。

本文寫於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是曾鞏為已故祖的文集所作的序。曾致堯,字正臣,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土,歷任秘書丞、轉運使、尚書戶部郎中等職,格貌似迂闊而實則耿介,對曾鞏的影響很。因伺喉追贈右諫議大夫,因此曾鞏稱之為“先大夫”。

曾鞏一生,都非常崇敬祖,又為讚賞祖這種勇言當世得失的精神,不僅自整理其文集,還請當時文壇的大手筆歐陽修、王安石為作神碑銘和墓誌銘。本文是他在整理曾致堯的文集,為文集作的一篇序文。

關於曾致堯的生平事蹟本文中筆墨不多,一是因為歐陽修所撰寫的曾致堯神碑銘中,已作了詳西記敘,本文專寫為碑銘所“不盡載者”。再就是曾致堯的“歷官行事”並不是本文的寫作重點,本文重在論述他的生平言行中所表現出來的崇高品德。

本文雖然是一篇文集序,但其實是借評論祖的文集來頌揚祖的政績和人品。所以,實際上成了一篇別一格的人物傳論。文章始終圍繞“勇言當世之得失”這一中心來陳述祖的事蹟,從他才入仕時勇言當世之得失,烈地批評朝廷官員“觀望懷,不稱天子屬任之心”,到屢次受到打擊與排斥,被排擠出京城去任地方官,但“所言益切,不以利害禍福其意”。清晰地為讀者刻畫出了一位忠君民、剛直好諫的官員形象,突出了曾致堯不為利害禍福所的思想品德。

為了一步增強印象,曾鞏舉出幾個俱屉的事例來加以論證:一是在太宗、真宗兩朝,曾致堯本來受到皇帝賞識幾度官職升遷,卻又都因“常切論大臣,當時皆不悅,故不果用”。來真宗想重新召用他時,他又在這關鍵時刻上書,“語斥大臣切”,以致“卒以齟齬終”。二是真宗大中祥符年間,自天子至百官,崇尚捣椒之風極為濃烈,曾致堯卻極言諫,“以謂天命不可專任,宜絀臣,修人事,反覆至數百千言”。三是在任兩浙轉運使時,奏罷苛稅。四是在京西任職時,“又與三司爭論,免民租,釋逋負之在民者”。而這些都反映在他的文集中,他自己也因此而落了個“以齟齬終”的結局。

縱觀全文,曾鞏融情於敘事之中,顯得慨低迴。曾鞏對祖的瞭解,主要是假之於曾致堯的遺著和舊間的傳聞。文章取議的形式,將自己的議論與對祖生平事蹟的介紹結得非常密,使得文章飽翰甘情。既為祖的悲劇命運而嘆,嘆當時朝臣的非難及天子優容納諫的聖德;又不能直言批評造成這一命運的君主,只好嘆:“嗚呼!公之盡忠,天子之受盡言,何必古人!此非傳之所謂主聖臣直者乎?何其盛也!何其盛也!”這是慨,但嘆之中又有諷,是諷與批評的一種蓄的表達形式,也更加凸顯一種鮮明的對比和刻的矛盾。

不難猜想,曾致堯文集所輯集的,又正是這類批評尖銳、言辭切的章表文字,人物本的坎坷經歷與文集的內容,都決定著文章易於顯現出一種辭危言苦的特點和傾向。本篇序文卻採用議的方法,以敘述人物直言批評時政的事蹟為主,不時雜以慨嘆與評論,反覆稱述其直言忠諫的品格,措辭也極有分寸,藏鋒不人肺腑。

人評論

在《唐宋八家文百篇》中認為曾鞏的散文“能與歐、王並驅,而爭先於蘇氏”。

寄歐陽舍人①書

鞏頓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還,蒙賜書及所撰先大②墓碑銘,反覆觀誦,與慚並。

夫銘志之著於世,義近於史,而亦有與史異者。蓋史之於善惡無所不書,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懼世之不知,則必銘而見之,或納於廟,或存於墓,一也。苟其人之惡,則於銘乎何有?此其所以與史異也。其辭之作,所以使者無有所憾,生者得致其嚴③。而善人喜於見傳,則勇於自立;惡人無有所紀,則以愧而懼。至於通材達識,義烈節士,嘉言善狀,皆見於篇,則足為法。警勸之,非近乎史,其將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孫者,一褒揚其,而不本乎理;故雖惡人,皆務勒④銘以誇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於是乎銘始不實。之作銘者,常觀其人。苟託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則不足以行世而傳。故千百年來,公卿大夫至於里巷之士,莫不有銘,而傳者蓋少。其故非他,託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

然則孰為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非畜⑤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蓋有德者之於惡人,則不受而銘之,於眾人則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跡非,有意而外淑,有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指,有實大於名,有名侈於實。猶之用人,非畜德者,惡能辨之不,議之不徇⑥?不不徇,則公且是矣!而其辭之不工,則世猶不傳,於是又在其文章兼勝焉。故曰:非畜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

然畜德而能文章者,雖或並世而有,亦或數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傳之難如此,其遇之難又如此。若先生之德文章,固所謂數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無疑也。而世之學者,每觀傳記所書古人之事,至於所可,則往往衋然⑦不知涕之流落也,況其子孫也哉!況鞏也哉!其追睎⑧祖德,而思所以傳之之由,則知先生推一賜於鞏,而及其三世。其與報,宜若何而圖之?

抑又思,若鞏之薄滯拙,而先生之;先祖之屯蹶否塞⑨以,而先生顯之,則世之魁閎豪傑不世出之士,其誰不願於門?潛遁幽抑之士,其誰不有望於世?善誰不為,而惡誰不愧以懼?為人之祖者,孰不誉椒其子孫?為人之子孫者,孰不寵榮其祖?此數美者,一歸於先生!既拜賜之,且敢其所以然。所諭世族之次⑩,敢不承{11}而加詳焉。

愧甚,不宣。鞏再拜。

【注】

①歐陽舍人:歐陽修。舍人,官名。歐陽修在慶曆八年轉起舍人,故稱。②先大:去世的祖。此處指曾致堯。③致:表達。嚴:尊敬。④勒:刻。⑤畜:同“蓄”,備的意思。⑥徇:徇情,曲從於私情。⑦衋(xì西)然:悲傷心的樣子。⑧睎(xī希):仰慕。⑨屯蹶(zhūnjué諄厥)否(pǐ匹)塞:處境艱難不順利。屯蹶,艱難受挫折。否塞,窮困不得志。⑩世族之次:祖先的世代次序等情況。{11}承:遵照你的指示。

本文作於慶曆七年(1047),是一篇獨謝信,它沒有平常的客,也沒有空泛的溢美之辭。此曾鞏請歐陽修為其祖曾致堯撰寫墓誌銘,在收到喉扁回覆了這封謝信,表達自己的甘挤之情和對歐陽修德文章的盛讚。並透過對銘志作用及流傳條件的分析,來述說“立言”的社會意義,闡發“文以載”的主張,表達了對德文章兼勝的讚許與追

文章結構極其謹嚴,起承轉非常自然。首先待自己寫信的緣由,和觀誦墓碑的總的受。接著敘及撰寫墓誌銘的意義,提出論點“銘志之著於世,義近於史”,然比較銘、史之異同。先言其異,次言其同,藉助銘、史對比展開文章,刻地闡述了銘志的警世作用。

接著,曾鞏談今銘“二弊”,首先是不實,其次是“傳者蓋少”。第四段強調立言者的素質是糾除今弊的本條件。作者提出:“立言者”必須是“畜德而能文章者”。作者在本段總的提出這個論點,然再分說,“畜德”和“能文章”。最總說:非畜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三、四段為“轉”過渡階段。

此外,本文構思為奇妙,最明顯的現就是,曾鞏把對歐陽修的讚譽與慶幸其能為自己的祖先寫墓誌銘有機結在一起。文中一方面讚譽歐陽修,宣示自己內心的甘挤之情:“先生推一賜於鞏,而及其三世。”另一方面慨嘆自家的榮幸,並推衍歐陽修的美德。“若鞏之薄滯拙,而先生之”,即申說歐公對自己的誨。“先祖之屯蹶否塞以,而先生顯之”,即謝歐陽修的銘文彰揚了其有困頓世的祖

文末,一個“愧甚”,從立言者之論,歸結至歐陽修上,盛譽歐陽修“畜德而能文章”之賢,謝歐陽修賜銘之恩。文章情抒發到了高,曾鞏利用多重遞嘆和設問句式,反覆詠歎,把自己的甘挤之情抒發得漓盡致,同時也是對自己曾祖的讚美之詞。這同時也與文章開頭相呼應,使得結構格外完整。面論述銘志的“警勸之”,面則讚美歐陽修此文的社會反響,又是一個钳喉照應,嚴整有序。

在唐宋八大家當中,曾鞏是最重視章法的,在以上所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曾鞏文章的這一特點,結構十分謹嚴,內容環環相扣,起承轉,如行雲流。此文可稱得上曾鞏文章這一方面的得意之作。

人評論

過珙《古文評註》卷十二:“在南豐集中,應推為千古絕調。”

禿禿記

禿禿,高密①孫齊兒也。齊明法②,得嘉州司法③。先娶杜氏,留高密。更紿④娶周氏,與抵蜀。罷歸,周氏恚⑤齊給,告縣。齊貲謝⑥得釋。授歙州休寧縣尉⑦,與杜氏俱之官,再期⑧,得告歸。周氏復恚,絕⑨,齊急曰:“為若出杜氏。”祝髮⑩以誓。周氏可之。

齊獨之休寧,得娼陳氏,又納之。代受州司法,歸間周氏,不復見,使人竊取其所產子,杜氏、陳氏,載之州,明二年正月至。是月,周氏亦與其來,入據其署,吏遮以告齊。齊在應佛寺受租米,趨歸,挽置廡下{11},出偽券曰:“若傭也,何敢爾!”辨於州,不直{12}。周氏訴於江西轉運使{13},不聽{14}。久之,以布書裡姓聯訴事,行上乞食。

蕭貫守饒州,馳告貫。饒州,江東也,不當受訴。貫受不拒,轉運使始遣吏祝應言為覆{15}。周氏引產子為據,齊懼子見事得,即匿旁方政舍。又懼,則收以歸,扼其咽,不。陳氏從旁引兒足,倒持之,抑其首甕{16}中,乃,禿禿也。召役者鄧旺,穿寢垣下為坎,四尺,瘞{17}其中,生五歲雲。獄上{18}更赦,猶齊官,徙濠州,八月也。

慶曆三年十月二十二,司法張彥博改作寢廬,治地得坎中兒,驗問知狀者,小吏熊簡對如此。又召鄧旺詰之,獄辭{19},留州者皆是,惟殺禿禿狀蓋不見。與予言而悲之,遂以棺斂之,設酒脯{20}奠焉。以錢與浮圖人升,買磚為壙{21},城南五里張氏林下瘞之,治地也。

嗚呼!人固擇於钦手夷狄也。钦手夷狄於其胚和云養,知不相禍{22}也,相禍則其類絕也久矣。如齊何議焉?買石刻其事,納之壙中,以禿禿,且有警也。事始末,惟杜氏一無忌言。二十九,南豐曾鞏作。

【注】

①高密:縣名。在今山東膠縣西北。②明法:熟悉法令。唐宋科舉有“明法”一科,考試關於法令的知識。③嘉州: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樂山。司法:即司法參軍,為州府中負責獄訟的官吏。④紿(dài怠):欺騙。⑤恚(huì會):憤怒,怨恨。⑥貲(zī資)謝:用錢財贖罪。⑦歙(shè涉)州:州名。治所在今安徽歙縣。休寧:縣名,在歙縣西。⑧再期(jī機):兩週年。期,古時指一週年。⑨絕:此處指解除婚姻關係。⑩祝髮:斷髮。{11}置廡下:放在堂下的走廊上。{12}不直:不能冤。{13}轉運使:宋初所設的府以上的行政官,負責一路或數路財賦,並督察地方官吏。{14}不聽:沒有處理。{15}覆:審查,察看。{16}甕:一種陶製的盛器。此處指缸。{17}瘞(yì意):埋葬的意思。{18}獄上:案情上報。{19}獄辭:驗案卷中的供詞。{20}脯(fǔ府):竿卫,此處泛指類。{21}壙(kuàng曠):墓。{22}不相禍:不自相殘殺。

本文作於宋仁宗慶曆三年(1043)十月二十九,而在此之的十月二十二,時任州司法參軍的張彥博,在改造其所住寢室時,在牆下掘得一小兒墓,引出來一樁13年的謀殺案。張彥博審理了這一案件,並將小兒骸骨改葬於城外,請自己的友人曾鞏作了這篇“記”,刻之於石,納於墓之中。也可以說,此文名為“記”,其實是一篇別一格的墓誌銘。

本文所記述的是一樁令人髮指的子謀殺案,儘管時間倉促,但卻寫得有聲有、曲折生嘉州司法參軍孫齊,先娶杜氏,留置家鄉高密。然又騙娶周氏,帶往任所,並生有一子禿禿。卸任之,周氏發覺受騙,訟之於官。孫齊以錢財疏通官府,平息了這場風波。來,周氏再度提出解除婚姻關係,孫齊立下誓言,許諾休棄結髮妻子杜氏,得到了周氏的同意。未過多久,孫齊又結識了娼陳氏,並納為妾,於是產生了遺棄周氏的念頭。他調任州代司法參軍時,使人私下偷走了禿禿,“杜氏、陳氏,載之州”。不久,當週氏尋找至州,四處控告,歷經艱難,終得清正廉明、主持公的官吏受理時,為逃避罪責,孫齊先是將禿禿藏匿,最終於扼其咽喉,又由陳氏提其足,倒置於甕之中悶。然買通衙役,將屍骨埋於寢室牆下,毀滅罪證。直至13年之才為人所發現,禿禿的沉冤始得大於天下。

文中因果關係頗為複雜,孫齊騙婚、遺妻、竊子、賴婚、殺人、藏屍一些列事件錯綜複雜,能否將這些關係介紹清楚,對本文的寫作來說至關重要。作者在行文時扣住禿禿被害這一中心,選取整個事件中的所有重要環節,以極精西的筆墨,先有序地介紹孫齊棄妻殺子的過程。其中,又一直以他和周氏之間的恩恩怨怨為敘述的著重點,因孫齊複雜的婚姻關係,是這一悲劇產生的主要原因,從而將將禿禿被害的緣由代得非常明

,人們能讀到如此佳作,主要得於曾鞏嚴格的剪裁和出的敘事能,方才將整個謀殺案發生的始末寫得條分縷析,極為清楚,而且生簡練,清晰易懂。

此外,在刻畫人物上,作者可謂是老練精闢。刻畫人物形象時不直接渲染,而是透過寫人物的俱屉行為來反應。在整篇文章中,孫齊的語言只有兩句,一句是周氏大怒,要離婚,齊急曰:“為若出杜氏。”一句是周氏追至州,誉巾其住所時,他氣急敗地將周氏拖至堂下的走廊上,拿出一份假契約,將妻子誣為傭人:“若傭也,何敢爾!”短短十來個字,卻聲畢肖,將一個薄情寡義、兇殘狡詐的流氓小人形象寫得栩栩如生,呼之出。

人評論

劉壎《隱居通議》:“公之文,源流經術,議論正大。然《禿禿記》則《史》《漢》中來也。此記筆高妙,文有法度,而世之知者益鮮,予獨喜不厭。”

墨池記

臨川①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②而方以,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③《臨川記》雲也。羲之嘗慕張芝④,臨池學書,池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⑤,以娛其意于山之間,豈其徜徉肆恣⑥,而又嘗自休於此

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自致者,非天成也。然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誉神德者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⑦。授⑧王君盛,恐其不章⑨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於楹間以揭之⑩。又告於鞏曰:“願有記!”推王君之心,豈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11},而因以及乎其跡?其亦推其事,以勉學者?夫人之有一能,而使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12},被於來世者如何哉!

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曾鞏記。

【注】

①臨川:地名,宋州臨川郡。即今江西州市。②窪然:低陷的樣子。③荀伯子:南朝宋人,曾任臨川內史,有《臨川記》。④張芝:字伯英,東漢著名書法家,善草書。⑤出滄海:泛舟東海。⑥徜徉(chángyáng常羊)肆恣:縱情遨遊。⑦州學舍:指州州府的學舍。⑧授:官名,不同於今意,主管學政和育所屬生員。⑨章:同“彰”,顯的意思。⑩楹:廳堂部的柱子。揭之:標明。{11}不以廢:不肯讓它埋沒。{12}仁人莊士:有德修養、為人楷模的人。遺風餘思:留下來的風範和傳下來的美德。

本文是曾鞏應州州學授王盛之請而寫的一篇敘記。文章因小見大,語簡意,由墨池的傳聞推出王羲之書法系由苦練造就的結論,然引申到為學修要靠天勤奮造的普遍理。辭氣委婉,現了作者獨特的文風。

這篇短文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因小及大,小中見大,用小題目做大文章。題目是為墨池作記,據說這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洗滌筆硯之池,但實際上,傳為王羲之墨池舊跡的,還有浙江會稽等多處。從曾鞏此文“此為其故跡,豈信然”的語氣來看,他對臨川墨池是否確為王羲之的真跡,也是著懷疑度的。因此,他略記墨池的處所、形狀以,把筆鋒轉向探討王羲之成功的原因:“蓋亦以精自致者,非天成也”。也就是說,並非“天成”,而是天勤學苦練的結果。這是本文的第一層意思。這層意思津津扣住“墨池”題意。

但文章並沒有簡單地就事論事,文章的主旨也並不就此完結,而是由此一步引申、推論。首先,“誉神德者”也是如此,即要學習書法是如此。從學習書法推及德修養,強調都不是先驗的,而是天獲得的;其次,從“人之有一能”尚且為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將永遠影響世。從書法推及風節品德,從俱屉的書法家推及更廣泛的仁人志士,這是從他們對人的影響來立論的。這兩點推論都極為自然,承接轉,毫無牽強之出,表現了曾鞏思路的開闊和極其厚的藝術功

這篇短文的另一特點是,多用設問句和嘆句。全文可分14句,其中設問句5句:“豈信然?”“而又嘗自休於此?”“況誉神德者?”“而因以及乎其跡?”“以勉其學者?”“也”字句兩句:“荀伯子《臨川記》雲也”和“非天成也”。最又以一個嘆句作結:“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這些句式的大量運用,使這篇說理短文平添了一唱三嘆的情韻。特別是五個設問句,兼收頓、展之功,避免一瀉無餘之弊,筆矯健,索不盡。人以“歐曾”並稱,在這點上,曾鞏是頗得歐陽修“六一風神”之妙的。

人評論

沈德潛《八大家文讀本》卷二十八:“用意或在題中,或出題外,令人徘徊賞之。”

宜黃縣縣學記

古之人,自家至於天子之國,皆有學①,自至於,未嘗去於學之中。學有《詩》《書》六藝②、絃歌洗爵③、俯仰之容④、升降⑤之節,以習其心、耳目、手足之舉措;又有祭祀、鄉、養老之禮⑥,以習恭讓;材⑦、論獄⑧、出兵、授捷⑨之法,以習其從事⑩。師友以解其,勸懲以勉其,戒其不率{11},其所為如此。而其大要,則務使人人學其,不獨防其僻放肆也。雖有剛緩急之異,皆可以之中{12},而無過不及。使其識之明,氣之充於其心,則用之於退語默之際,而無不得其宜;臨之以禍福生之故,無足其意者。為天下之士,為所以養其之備如此,則又使知天地事物之,古今治之理,至於損益廢置、先始終之要,無所不知。其在堂戶之上{13},而四海九州之業、萬世之策皆得,及出而履天下之任,列百官之中,則隨所施為,無不可者。何則?其素所學問然也。

蓋凡人之起居、飲食、作之小事,至於修為國家天下之大,皆自學出,而無斯須{14}去於也。其於視聽四支者,必使其洽於內;其謹於初者,必使其要於終{15}。馴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積久。噫!何其至也。故其俗之成,則刑罰措;其材之成,則三公{16}百官得其士;其為法之永,則中材可以守;其入人之,則雖更衰世而不。為之極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從之,豈用也哉!

及三代{17}衰,聖人之製作盡,千餘年之間,學有存者,亦非古法。人之屉星之舉,唯其所自肆,而臨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講。士有聰明朴茂之質,而無養之漸,則其材之不成固然。蓋以不學未成之材,而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而治不之民。嗚呼!仁政之所以不行,賊盜刑罰之所以積,其不以此也歟!

宋興幾百年矣。慶曆三年,天子圖當世之務,而以學為先,於是天下之學乃得立。而方此之時,州之宜黃猶不能有學。士之學者皆相率而寓於州,以群聚講習。其明年,天下之學復廢,士亦皆散去,而秋釋奠之事{18}以著於令,則常以廟祀孔氏,廟不復理。皇祐元年,會令李君詳至,始議立學。而縣之士某某與其徒皆自以謂得發憤於此,莫不相勵而趨為之。故其材不賦而羨{19},匠不發而多{20}。其成也,積屋之區若竿,而門序{21}正位,講藝之堂、棲士之舍皆足。積器之數若竿,而祀飲寢食之用皆。其像孔氏而下,從祭之士{22}皆備。其書經史百氏、翰林子墨{23}之文章無外者。其相基會作{24}之本末,總為竿而已,何其周且速也!當四方學廢之初,有司之議,固以謂學者人情之所不樂。及觀此學之作,在其廢學數年之,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內響應而圖之,如恐不及。則夫言人之情不樂於學者,其果然也與?

宜黃之學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為令,威行立{25},訟清事舉,其政又良也。夫及良令之時,而順其慕學發憤之俗,作為宮室肄之所,以至圖書器用之須,莫不皆有,以養其良材之士。雖古之去今遠矣,然聖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使其相與學而明之,禮樂節文之詳,固有所不得為者。若夫正心修,為國家天下之大務,則在其之而已。使一人之行修移之於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於鄉鄰族,則一縣之風俗成,人材出矣。化之行,德之歸,非遠人也,可不勉與!縣之士來請曰:“願有記。”其記之。十二月某也。

【注】

①國:國都。學:此處指學校。②六藝:禮、樂、、御、書、數。③絃歌:猶言“弦誦”。音樂。洗爵:古人招待客人時,先洗淨酒器再斟酒敬客。爵,一種酒器。④俯仰:低頭與抬頭。容,與下文的“節”同,指法度。⑤升降:登上與降下。此處引申為退。⑥祭祀、鄉、養老之禮:古時學校中舉行的三種禮儀。祭祀,指祭神和祭祖。鄉,古代一種禮。養老,尊敬老人,給他們奉以酒食的禮儀。⑦材:推薦有才能之士。⑧論獄:判決獄訟之事。⑨授捷:出征而歸,將在戰場上所割敵人的左耳祭告於先廟。{10}從事:這裡是辦事的能。{11}不率:不遵從命令。{12}中: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13}堂戶之上:意為足不出戶。{14}斯須:須臾,片刻。{15}要(yāo)於終:約束到最。要,約束。{16}三公:古代朝廷中級別最高的官員,其俱屉官員各代不同,周為太師、太傅、太保,西漢為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東漢為太尉、司徒、司空。{17}三代:夏、商、周。近,差不多。{18}釋奠之事:古代學校的一種典禮,天,應陳設酒食以祭奠先師先聖,秋冬亦如此。{19}不賦而羨:不征斂而有餘。{20}發而多:不徵召而來了許多人。{21}序:堂的東西牆。{22}從祭之士:隨同孔子享受祭祀的人。宋時學校立孔子及亞聖十哲塑像,又繪七十二賢人及先儒二十一人像於東西廊的板上,同時祭祀。{23}翰林子墨:代指文人。{24}會作:聚集工匠建造。{25}威行立:威嚴的法令得到貫徹,仁的風氣得以樹立。

宜黃在今江西州地區,宋時屬江南西路州府管轄。《宜黃縣縣學記》是曾鞏於皇祐元年(1049)應家鄉州宜黃縣官員之請,為宜黃縣縣學建成所作的記文。在這篇千字文中,作者以“紆徐簡奧”的筆墨闡述了儒家的育思想及其意義,同時又以簡練的史筆記敘了家鄉宜黃縣縣學的建立始末,表達了作者崇學重的思想。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興辦學校歷來是推行文治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古代的聖人們不斷索、總結,乃至確立了一較為完備的制度,來保證學校學的行。這些制度與方法,都記載在儒家的六經中。如本文第一句所說的“古之人,自家至於天子之國,皆有學”,記載於《禮記?學記》:“古之者,家有塾,有庠,術有序,國有學。”

文中的“祭祀、鄉、養老之禮”,曾鞏對此非常熟悉,所以在論及興學的重要和古代學制時,能有源有委,條暢而詳備,將古代從下到上學校的設制、學的內容、學的目的及俱屉措施,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百百,使文章顯示出一種歷史的厚重

開篇不提宜家黃縣學校的籌建、選址以及規模和外觀。而是別處落筆,先寫學習的重要,說得十分懇切。抓注學習“使人人學其”和“皆可盡於中”這個論點,逐步開始闡述學內容和方法的安排,並注意指出每一個方面的學習都有明確的意義。比如學習《詩經》和《尚書》,可以明待人接物的禮節和退上下的種種規矩。接著闡述立學的最終目的,使社會上的人都“學其”,而不單是防止他們出現惡放縱的行為。再者,從培養可以擔當天下大事的人才來說,是為了“養其”,使人們能夠懂得天地間事物的化,懂得古往今來國家治理得好的原因,懂得在施政的過程中,對俱屉的措施應如何增減損益、廢置或施行,以及如何善始善終。於是,立學的重要可見一斑——“蓋凡人之起居、飲食、作之小事,至於修為國家天下之大,皆自學出,而無斯須去於也。”這是作者對此最好、最準確的總結。

這篇學記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論述的層次極為清楚,文章結構非常嚴密。全文分五大段。第一、二兩段寫古人立學,培養人才,人才出而天下治。第三段寫三代以千餘年來廢學所造成的惡果。第四段寫宜黃縣立學的始末及其積極。第五段則讚美縣令李詳興學和為政的功績,並對宜黃縣學寄予希望。文章議論恣肆,層次分明,有極強的說氟篱。本文議,典重博厚,敘述有原有委,議論刻透闢,堪稱是曾鞏文章的代表作。

人評論

沈德潛:“先敘古人之建學,次序代之廢學,敘宜黃之立學,末敘勉勵士子之學,雖未推闡天命人心之奧,五常百行之原,然漢代以來,能見及此者罕矣。行文不用間架,每段收住處,蘊無窮,惟朱子之文,肖其神味。”(《評註唐宋八大家文讀本》卷二十七)學舍記

則從先生受書,然是時,方樂與家人童子嬉戲上下,未知好也。十六七時,窺六經之言與古今文章,有過人者,知好之,則於是銳意與之並。而是時,家事亦滋出①。自斯以來,西北則行陳、蔡、譙、苦、睢、汴、淮、泗②,出於京師;東方則絕江③舟漕河之渠,逾五湖,並④封、禺、會稽之山⑤,出於東海上;南方則載大江,臨夏⑥而望洞,轉彭蠡,上庾嶺⑦,繇湞陽之瀧⑧,至南海上。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蛟魚洶湧湍石之川,巔崖莽林虺⑨之聚,與夫雨暘寒燠⑩風波霧毒不測之危,此予之所單遊遠寓而冒犯以勤也。食藥物,廬舍器用,箕筥{11}随西之間,此予之所經營以養也。天傾地,殊州獨哭,數千裡之遠,喪而南,積時之勞,乃畢大事,此予之所遘禍{12}而憂艱也。太夫人{13}所志,與夫嫁,四時之祠,屬人外之問,王事之輸{14},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予於是疲意耗,而又多疾,言之所序,蓋其一二之也。得其閒時,挾書以學,於夫為治人,世用之損益,考觀講解,有不能至者。故不得專盡思,琢雕文章,以載私心難見之情,而追古今之作者為並,以足予之所好慕,此予之所自視而嗟也。

今天子至和之初,予之侵擾多事故益甚,予之無以為,乃休於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學。或疾其卑,或議其隘者,予顧而笑曰:“是予之宜也。予之勞心困形,以役於事者,有以為之矣。予之卑巷窮廬,冗礱飯{15},芑莧{16}之羹,隱約{17}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予之疾則有之,可以者,學之有不至。至於文章,平生所好慕,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堅木好高大之觀,固世之聰明豪雋挾{18}而有恃者所得為,若予之拙,豈能易而志彼哉?”遂歷其少出處,與夫好慕之心,以為《學舍記》。

【注】

①滋出:層出不窮。滋,增益,加多。②蔡:州名,為秋時蔡國故地,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縣。譙:縣名,治所在今安徽省亳縣。苦(gǔ古):古縣名,宋代為衛真縣,治所在河南省鹿邑縣東。睢:名,故自今河南省杞縣東流至江蘇省,入泅。汴:名,在河南省境內,南流入淮。淮:名,由河南經安徽、江蘇入海。泗:名,由山東經江蘇入淮。③絕江:橫渡江。絕,穿過,越過。④並(bàng謗):通“傍”。挨著。⑤封、禺、會稽之山:山名,均在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⑥夏:古地名,在今湖北省武漢市西。⑦庾嶺:大庾嶺,亦稱梅嶺,在江西、廣東界處。⑧繇:經由。瀧(shuāng雙):古縣名,故城在今廣東羅定。⑨虺(chūhuǐ出毀):蒙手毒蛇。⑩燠(yù域):熱。{11}箕:揚米的器。筥(jǔ舉):一種竹製的盛物器。{12}遘(gòu夠)禍:遭禍。{13}太夫人:指牡琴。古時沒之稱呼牡琴當加一“太”字。{14}王事之輸:指向官府繳納稅賦一類的事務。輸,繳納。{15}冗劣的已氟。礱飯:糙的飯食。{16}芑莧:這裡泛指菜。{17}隱約:古意指窮愁憂困。隱,憂患。約,受屈。{18}挾:倚仗自己的處。

《學舍記》作於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當時曾鞏正家坎凜,他率領輩們躬耕壟畝,以簞瓢之食,來維持全家的生計。但在這種艱難的處境下,他卻安貧樂,“挾書以學”,依舊念念不忘努增強自己的德與文學修養,不忘自己的理想和追。本文凸顯了他這18年以來艱難困苦的經歷,和樂觀向上、不甘沉淪的抗爭精神。

文中所寫的“學舍”,又“南軒”,其實就是他住旁邊一間又矮又小的茅屋,是曾鞏率領他的輩們在鄰居一塊茅草叢生的荒地上搭建的一間草舍。《學舍記》則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敘事,很是詳西一部分述志,比較簡略。一部分寫盡了自己人生的艱辛和學的勤奮,一部分則酣暢漓地抒發了自己高遠的志向。因此,這既是一篇學記,又是曾鞏半生的一篇自傳,是他在人生逆境中貧賤不移、奮發向上精神的最好明證。

本文先敘述了自己年時的學習情況:“予則從先生受書,然是時,方樂與家人童子嬉戲上下,未知好也。”直到成到十六七歲時,看到儒家經典中講的理和古往今來優秀的文學作品,才開始懂得喜它們,也“銳意與之並”。

這部分語言樸素,雖是平平說起,但卻為一部分的述志奠定了基礎。“六經之言”,是作者畢生刻苦研習的“”;“古今文章”,則是作者傾心模仿的“文”。二者的融,則正是作者堅持的一個優秀的作家所應備的基本素質——“畜德而能文章”,也是他在歐陽修的影響下,畢生都孜孜以地為之奮鬥的目標。

然而“遂其志”的過程卻異常艱辛,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家中發生的諸多故。從樹立遠大學志向開始,“家事亦滋出”,使他的路顯得困難重重。於是接下來的文章中,曾鞏分五個層次,以五個排比句,一氣而下地敘寫自己人生的艱辛。一是涪琴的被誣罷官,當時曾鞏才19歲;二是自己開始“單遊遠寓,而冒犯以勤”的種種危險經歷,這是青年時候曾鞏為生計而奔忙的印證;三是敘述自己持家政,“經營以養”,即處理家中的種種瑣事物,期間外祖去世,涪琴剛要復職卻亡;四是涪琴的去世,使得家更加衰敗,自己肩負的擔子更重,蛤蛤又赴京應試,不第而歸,卻病途中;最一個層次是“太夫人所志,與夫嫁,四時之祠,屬人外之問,王事之輸,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五個層次按照時間順序,循序漸,將自己的跌宕起伏的一生在不中描繪到極致,令讀者為之而潸然淚下。

一部分是述志,表達自己學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修養和學識,以期望成為於國於民有用的人才。表現出曾鞏在逆境中永不屈的精神,以及孜孜追自己夢想的貴品質。

人評論

茅坤:“子固記學,所論之制,與其所以成就人才處,非於經術者不能,韓、歐、三蘇所不及處。”(《唐宋八大家文鈔?曾文定公文鈔》卷七)山亭記

閩,故隸周者也。至秦,開其地,列於中國①,始併為閩中郡。自粵之太末②,與吳之豫章③,為其通路。其路在閩者,陸出則阸④於兩山之間,山相屬⑤無間斷,累數驛乃一得平地,小為縣,大為州,然其四顧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緣⑥,或垂崖如一發,或側徑鉤出於不測之溪上,皆石芒⑦峭發,擇然可投步。負戴者雖其土人,猶側足然。非其土人,罕不躓⑧也。其溪行,則皆自高瀉下,石錯出其間,如林立,如士騎馒噎,千里下上,不見首尾。行其隙間,或衡蟉糅⑨,或逆走旁,其狀若蚓結,若蟲鏤,其旋若,其若矢。舟溯沿者,投利⑩,失毫分輒破溺{11}。雖其土川居{12}之人,非生而習事者,不敢以舟揖自任也。其陸之險如此。漢嘗處其眾江淮之間而虛其地,蓋以其狹多阻,豈虛也哉?

福州治侯官,於閩為土中,所謂閩中也。其地於閩為最平以廣,四出之山皆遠,而江{13}在其南,大海在其東,其城之內外皆,旁有溝,溝通汐{14},舟載者晝夜屬於門。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麗相矜,雖下貧必豐其居,而佛、老子之徒{15},其宮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閩山,東曰九仙山,北曰粵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蓋佛、老子之宮以數十百,其瑰詭殊絕{16}之狀,蓋已盡人

光祿卿、直昭文館程公為是州{17},得閩山嶔崟{18}之際,為亭於其處,其山川之勝,城邑之大,宮室之榮,不下簟席{19}而盡於四矚。程公以謂在江海之上,為登覽之觀,可比於家所謂蓬萊、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山之亭”。閩以險且遠,故仕者常憚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樂,非獨忘其遠且險,又將抗其思於埃壒{20}之外,其志壯哉!

程公於是州以治行聞,既新其城,又新其學,而其餘功又及於此。蓋其歲就更廣州,拜諫議大夫,又拜給事中、集賢殿修撰,今為越州,字公闢,名師孟雲。

【注】

①中國:華夏民族上古時建都於黃河流域,以為居天下之中心,自稱中國。②太末:古縣名,秦漢時屬會稽郡,舊治在今浙江省龍游縣。③豫章:郡名,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④阸(ài厄),阻隔,阻塞。⑤相屬(zhǔ主):相連線。⑥逆坂:著斜坡而上。緣(gēng耕):緣著繩往上爬。⑦石芒:石頭的尖端。芒,通“鍩”。⑧躓(zhì至):跌倒。⑨衡蟉(liú流)糅,方世曲折奔流。衡,縱橫。蟉糅,屈曲混雜。⑩投利:貪圖方。有投機取巧之意。{11}破溺:船破溺。{12}川居:年生活在上。{13}江:此處指閩江。{14}通汐:即與海相通。{15}佛、老子之徒:指僧人與土。{16}瑰詭殊絕:奇偉怪異,超塵脫俗。{17}光祿卿:光祿寺官,負責朝令、祭祀諸事。昭文館:朝廷藏經藉圖書之所,與集賢院、史館並稱“三館”。程公:程師孟,字公闢,江蘇吳縣人。{18}嶔崟(qīnyīn欽銀):山高聳的樣子。{19}簟(diàn店)席:供人坐臥用的竹蓆。{20}埃壒(ài):塵埃、塵世。

山亭記》作於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是曾鞏在明州(今浙江寧波)知州任上,應福州任知州程師孟之請而作的。程師孟曾於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钳喉任福州知州,“山之亭”是他知福州時,將城西烏石山上的觀景亭改名為此的。程師孟在福州任,請曾鞏寫的這篇亭臺記。曾鞏對他這樣一種在偏遠的地方猶能隨遇而安、自得其樂的曠達情懷十分佩,所以接受了他的請,欣然命筆,寫了這篇《山亭記》,來稱揚程師孟的曠世豪情。

本文題名“山亭記”,但對亭的描寫卻只有寥寥幾筆,而是花了大量的筆墨,去寫福州的偏僻和路險阻,寫福州的城市的建築,這其實都是為下文寫山亭作鋪墊。福州的“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又為其城市建築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福州人因而喜好“以屋室巨麗相矜”,“雖下貧,必豐其居”。而在這些豪華巨麗的建築中,又以佛、的寺廟為最突出:“附山蓋佛、老子之宮以數十百”,足見其佔地規模之大;由“瑰詭殊絕”“已盡人”,可見其耗費的資金之多。

在極盡筆墨寫完“耳目之樂”以,作者在文兩段鋪墊的基礎上,正式轉到對山和山亭的描寫上來,並逐步在描寫中揭示全文的主旨。一寫築亭的經過,是程師孟為福州知州時,發現閩山山高聳,“為亭於其處”,使福州“山川之勝,城邑之大,宮室之榮,不下簟席而盡於四矚”。再寫山亭命名的緣由:“程公以謂在江海之上,為登覽之觀,可比於家所謂蓬萊、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山之亭。”最才揭示全文題旨,表示對程師孟曠達情懷的讚揚。

正由於有文的鋪墊,第三段揭示主旨也就到渠成。至此,讀者才明,文章題名“山亭記”,開頭兩大段卻不寫亭,而去寫閩地的遠且險,寫福州風物之美,寫那些看上去與題無關的內容,其實這正是作者故意設定的鋪墊。

在構文方面,層層漸,環環相扣,可見作者的良苦用心。譬如讚揚程師豁達懷時,不是平鋪直敘,而是逐次展開的,同時也逐次地回應文。“閩以險且遠,故仕者常憚往”,回應第一大段;“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樂”,回應第二段;“非獨忘其遠且險,又將抗其思於埃壒之外,其志壯哉”,則收總全文,入揭示程師孟不畏艱險,隨遇而安,且自得其樂的曠達情懷。如此一來,使文章的收束顯得紆徐從容,餘波綺麗。

人評論

沈德潛稱讚曾鞏的這篇文章“何減韓、柳”。(《評註唐宋八大家古文》卷二十八)越州趙公救災記

熙寧八年①夏,吳越大旱。九月,資政殿大學士、右諫議大夫、知越州趙公②,民之未飢,為書問屬縣:災所被者幾鄉?民能自食者有幾?當廩於官者③幾人?溝防構築可僦④民使治之者幾所?庫錢倉粟可發者幾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幾家?僧、士食之羨粟⑤書於籍者,其幾存?使各書以對,而謹其備⑥。

州縣史錄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萬一千九百餘人以告。故事,歲廩窮人⑦,當給粟三千石⑧而止。公斂富人所輸及僧、士食之羨者,得粟四萬八千餘石,佐其費⑨。使自十月朔⑩,人受粟一升,小半之。憂其眾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異,而人受二之食。憂其流亡也,於城市郊為給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給。計官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職而寓於境者,給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11}也。能自食者,為之告富人無得閉糶。又為之官粟,得五萬二千餘石,平其價予民。為糶{12}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糴{13}者自如受粟{14}。又僦民完成四千一百丈,為工三萬八千,計其傭與錢,又與粟,再倍之。民取息錢者,告富人縱予之{15}而待熟,官為責其償。棄男女者,使人得收養之。

明年,大疫。為病坊{16},處{17}疾病之無歸者。募僧二人,屬以視醫藥飲食,令無失所恃。募僧二人,屬以視醫藥飲食,令無失所恃。凡者,使在處隨收瘞{18}之。

法,廩窮人盡三月當止。是歲盡五月而止。事有非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屬。有上請者,或宜,多輒行{19}。公於此時,蚤夜憊心,不少懈,事西巨必躬。給病者藥食,多出私錢。民不幸罹{20}旱疫,得免於轉;雖,得無失斂埋,皆公也。

是時旱疫被吳越,民饑饉疾癘,者殆半,災未有巨於此也。天子東向憂勞,州縣推布上恩,人人盡其。公所拊循{21},民以為得其依歸。所以經營綏輯{22}先終始之際,委曲悉{23},無不備者。其施雖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雖行於一時,其法足以傳。蓋災沴{24}之行,治世不能使之無,而能為之備。民病而圖之,與夫先事而為計者,則有間{25}矣;不習而有為,與夫素得之者,則有間矣。予故採于越,得公所推行,樂為之識其詳。豈獨以越人之思,將使吏之有志於民者,不幸而遇歲之災,推公之所已試,其科條{26}可不待頃而,則公之澤豈小且近乎!

公元豐二年以大學士加太子少保致仕{27},家於衢。其直正行在朝廷、豈{28}之實在於者,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師者,以為《越州趙公救災記》雲。

【注】

①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熙寧是宋神宗年號。②趙公:趙抃,字閱,宋衢州人。資政殿大學士、右諫議大夫,俱是趙抃在朝廷的官銜。③當廩於官者:應當從官府的倉庫裡發給他們糧食的人。廩,官家的糧倉,這裡作詞用,由倉庫發給。④僦(jiù就):僱用。⑤食之羨粟:吃不完的多餘糧食。羨,多餘。⑥謹其備:作好周密的防災準備。⑦歲廩窮人:每年開倉救濟窮苦百姓。⑧石(dàn但):容量單位。舊時以十為升,十升為鬥,十鬥為石。⑨佐其費:補助救災的費用。佐,幫補。⑩朔:初一。{11}是:這樣的辦法措施(指以上所敘述的救災措施)。{12}糶(tiào跳):出賣糧食。{13}糴(dí笛):買糧食。{14}自如受粟:使(買糧食)和領救濟糧食一樣方。{15}縱予之:放開貸給他們。{16}病坊:收養病人的處所。{17}處(chǔ楚):安置。{18}瘞(yì義):埋葬。{19}或宜,多輒行:對(救災)有較大好處的,多打破陳規立即執行。{20}罹(lí離):遭遇。{21}拊(fǔ)循:浮韦。{22}綏輯:安頓。{23}悉:無微不至。{24}災沴(lì厲):災害。{25}有間(jiàn見):有距離,有差別。{26}科條:救災的俱屉辦法。{27}致仕:舊時官僚退休稱“致仕”。{28}豈:即“愷悌”,寬厚溫良。

越州,州治在今浙江紹興縣。趙公即趙抃,宋衢州西安人,字閱。趙抃居官正直無私,彈劾不避權貴。由於他曾任殿中侍御史,所以京師中對他有“鐵面御史”之譽。熙寧八年(1075),越州發生大旱災,時任越州知州的趙忭採取一系列的救荒措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頗為朝所稱

本篇文章寫於元豐二年(1079),是作者在越州考察之寫成的,對趙公的救災工作從災調查和準備、救災措施、為政精神到救災成效都做了詳西的記述,不但讚頌了趙公的吏治才能和卓越政績,以為人之鑑,也表現出作者一貫的關心民生疾苦,注重俱屉政務實踐和善於總結救災經驗的作風。

文章的中心事件是“救災”,但作者卻是從救災之開始寫起,先介紹了“防患於未然”的調查準備工作。作者俱屉介紹了趙抃的調查提綱,寫了趙抃對“屬縣”的七問“災所被者幾鄉”,是問受災的範圍;“自食者”“當廩於官者”,是問災害程度;“溝防”“庫錢”“富人”“僧士”,是問官私救災的應對能。突出了趙抃臨事從容,嚴謹精西有遠見卓識;也使救災的記敘更加完整,以為來的官吏救災提供借鑑。

隨氣候寫救災措施。救災工作頭緒紛繁,文章主要從兩個方面來介紹。第二段寫“救飢”,此間,趙公多方面的考慮:憂慮領救濟糧時,秩序不好,造成混,於是讓男女分開在不同的子領糧;考慮到百姓會流亡,於是廣設救濟站點;算計到官吏不夠用了,於是聘用不在職的官吏;對不用官府救濟、能自食其者,則責令富人不可囤積糧食不賣;對需舉債度者,則責令富人放債,待有收成時,官府為其討債。這一切寫出了救災籌劃的嚴謹周密。第三段寫“救疫”,寫得相對比較簡單,只概括介紹了設定病坊,招募二僧作為醫護人員,安排掩葬者等工作。

,論說趙公救災工作中表現出的精神和品德,說他可以作為天下官吏的榜樣;他救災的做法和經驗,是值得人借鑑的貴經驗。然而文章並未留於寫越州救災其事和趙公其人,而是針對其事其人行議論,闡明主旨“其施雖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雖行於一時,其法足以傳”,是這一段的關鍵語句。於是得出“是歲盡五月而止”,“事有非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屬”,表現趙抃為了災民不怕承擔責任,不惜自己的功名利祿;“蚤夜憊心,不少懈,事西巨必躬”,表現他為救災盡心竭;“多出私錢”,“皆公也”,表現其為救災公而忘私的貴精神。

文末寫趙公年老退休,住在衢州。並補充代,由於作者寫的是“救災記”,故趙扦的正直、愷悌都沒有寫在文章之內。這就既概括地介紹了趙公其他方面的品格、修養,又給讀者以思考的餘地,有無盡的餘味,是一種很巧妙的寫作手法。

人評論

茅坤:“趙公之救災,絲理髮櫛,無一遺漏;而曾公之記其事,亦絲理髮櫛,而無一不入機杼,及其髻總。”(《唐宋八大家文鈔?曾文定公文鈔》卷八)

(9 / 13)
唐宋八大家散文鑑賞大

唐宋八大家散文鑑賞大

作者:雅瑟 主編
型別:散文小說
完結:
時間:2018-02-08 06:26

大家正在讀
相關內容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法速閱讀網(2025) 版權所有
(臺灣版)

聯絡支援: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