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的《
甲申三百年祭》在重慶《新華日報》上發表,連載4天。
當時,抗日戰爭已由戰略相持轉入戰略反攻。中國人民在中國 共 產 黨的領導下正全力以赴奪取戰爭的最後勝利,併為建立自由、**、獨立、富強的新中國而奮鬥。為迎接勝利,推動鬥爭, 郭沫若在紀念
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300週年的時候,撰寫了《甲申三百年祭》,第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態度對
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的原因、經驗教訓作了總結。
全文大致可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說明明朝末年,政治腐敗,災荒嚴重,崇禎昏聵,結果引起民變,弄出亡國之禍。第二敘述
李自成起義隊伍由小到大,終至推翻明朝統治,佔領北京。其中特別詳細考證了知識分子
李巖的經歷及其重要作用。第三部分說明
李自成佔領北京之後,不聽
李巖的主張,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忽略敵人,不講政策,有些首領生活腐化,發生宗派鬥爭,最後終於失敗。
文章發表後,立即受到了 毛 澤 東和 中 共 中央的重視, 毛 澤 東多次指出要從
李自成起義的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並批示將《甲申三百年祭)作為 中 共 整風的檔案之一。該文在延安和各解放區多次印成單行本,產生了很大的影響。